“我是誰? ”→“我們是誰? ”→“我不知道我是誰? ” →“我被唬嚨了? ” 相聲創作上蠻奇特的大篇幅,上下半場各一個一個鐘頭的段子。意圖找歷史中與現在雷同的樣式藉古諷今(瓦舍創作的總體風格) ,以一種相當唬嚨的口吻在唬嚨觀眾--,這個態度是唬嚨的,但是戲而不謔。核心議題是「生長在台灣的我們“我們是誰 ?”」。 戰國廁段子的創作緣由: 站在比較中性的位置來看中國歷史,中國歷史不是在廁所裡面發生的,我們卻讓它在廁所裡面發生個王位爭奪。故事核心即馮翊綱從小在眷村長大,把阿綱在眷村長大及眷村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共廁所”這個符碼拿出來作為一個象徵,象徵著政治的腥臭,為了從政治上獲得利益,為了能夠管理政治而摳到油水,把它代換成一個符碼即“誰來當這個公共廁所的所長 ?” 台灣原人段子的創作緣由: 少卿對其身世背景的探索,利用童話故事的色彩來包裝它¸探索他的身世。
〈相聲〉入門小百科~ 相聲的源流◆ 相聲源於民間,事實是:清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來自北京城天橋的一大幫民間藝人齊聚頤和園宮門外,西太后看了表演,封賞其中傑出者八人為「天橋八大怪」:窮不怕、醋溺高、絃子李、趙瘸子、傻王、萬人迷、胡胡周、愣李三。執政者對民間藝人封賞,是封建時代「出頭」的契機,這些人的事蹟才有記述。 與其說是一種語言藝術,不如說語言是相聲表演的工具,傳統相聲是講究「說、學、逗、唱」的民間藝術。而瓦舍認為相聲可算是中國話的巔峰形式,是表演藝術,也是曲藝中唯一有市場的,它是活的,不該有傳統、現代之分,而是活在每一個時代裡,為了把相聲說出博物館,瓦舍從現代人的生活中尋找題材,與生活結合,突破傳統的表演形式,著重舞台上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