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 貝爾格:抒情組曲 威勒茲:伊麗莎白・巴雷特-布朗寧的十四行詩 Berg: Lyric Suite Wellesz: Sonette der Elisabeth Barrett-Browning 演出者 弗萊明,女高音 / 艾默生弦樂四重奏 Renée Fleming / Emerson String Quartet 本集精介 這張專輯結合當今美國最知名的女高音弗萊明與四重奏團 -艾默生弦樂四重奏,帶領樂迷一同探索1920至30年代維也納幽暗又華美的世界。當時的維也納盛行著分離派(Secession)的藝術風格,他們主張突破保守派的藩籬,由曾經擔任此派第一任主席的克林姆(Gustav Klimt)主導(註:專輯的封面便是採用他的畫作),心理學方面則有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學說。而在音樂上引領風潮的則是指揮馬勒交響曲的華爾特(Bruno Walter),以及指揮理查・史特勞斯歌劇作品的克勞斯(Clemens Krauss)。 《抒情組曲》全作共有6個樂章,整部作品都滲透著貝爾格對自己情感的暗示,學者阿多諾(Theodor Adorno)稱此部作品為「隱藏的歌劇」(Latent Opera)。1925年,貝爾格為參加布拉格音樂節而經馬勒遺孀愛瑪(Alma)的介紹,住在漢娜(Hanna Werfel)家裡。漢娜是愛瑪第三任丈夫法蘭茲(Franz Werfel)的妹妹,赫貝特的妻子。貝爾格深深地愛上漢娜,此曲就是以兩人的戀情為主題寫作而成。在最後一個樂章「荒涼的緩板」中,貝爾格以女高音搭配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笛》的主題動機,以隱喻他註定不可能被認同的婚外情。 另外,威勒茲極具表現力的《伊麗莎白・巴雷特-布朗寧的十四行詩》是以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相當受敬重的女詩人伊麗莎白・巴雷特-布朗寧的詩作為靈感,並採用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德文翻譯做為歌詞。作品創作於1934年德奧同盟前,威勒茲尚未離開奧國之時。專輯收錄原始的版本,由女高音與弦樂四重奏合作演出。 對於弗萊明演唱之理查・史特勞斯、康高德、貝爾格與馬勒的作品,「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讚譽其「強烈且華麗」(intense and luxurious),是足以挑戰這些曲目的唯一女高音。2012年她曾在巴比肯(Barbican)藝術中心舉辦「世紀末」(fin de siècle)演唱會,演唱的曲目便收錄在此專輯中,樂評家謝克森(Edward Seckerson)評論這場音樂會表示:「讓我們回到維也納的黃金年代,而她(弗萊明)彷彿一直屬於那裡」。穿越時空的限制,突破文化的藩籬,弗萊明帶領樂迷不斷地探索新的音樂疆域,上一世紀的藝文風華在她的演唱當中也躍然重現。 Tracklisting ALBAN BERG LYRIC SUITE (1926) [1] Allegretto gioviale [2] Andante amoroso [3] Allegro misterioso [4] Adagio appassionato [5] Presto delirando [6] Largo desolato [7] Alternate version with soprano: Largo desolato EGON WELLESZ SONNETS BY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OP. 52 [8] Getragen [9] Sehr breit [10] Moderato: Gemessen [11] Leicht bewegt (Andante) [12] Sehr langsam, zögernd ERICH ZEISL [13] “Komm, süsser Tod,” arranged for soprano and string quartet by J. Peter Koe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