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巴倫波因 Daniel Barenboim
指揮:傑利畢達克 Sergiu Celibidache
樂團:慕尼黑愛樂 Munchner Philharmoniker
「傑利畢達克正是我遇過這些偉大音樂家中,很重要的一位。當我每次離開慕尼黑時,和我抵達慕尼黑與傑利畢達克合作之際相比,我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巴倫波因
本片的兩首鋼琴協奏曲,是同樣編制作品中,非常受歡迎的兩首。舒曼的唯一一首鋼琴協奏曲充滿著高貴、幻想、親密的氣息;相反地,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氣勢相當雄偉,音樂本身內蘊推進的力道,充滿情感上的力量,其絢爛的音色則別具一格,是柴可夫斯基的三首鋼琴協奏曲當中最受矚目的一首。
DVD裡擔任鋼琴獨奏的鋼琴家,是當今樂壇的重量級人物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1942年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雙親為俄裔猶太人,小時候在鋼琴演奏領域即展現如神童般的才華。巴倫波因不只是一位鋼琴家,他也是古典樂壇公認的管弦樂團與歌劇院指揮家,在指揮領域的成就同樣令人尊敬,而在樂壇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傳奇指揮家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1912年出生於羅馬尼亞,早年的音樂教育同樣以鋼琴為主,但對於哲學與數學也相當有興趣。他每一場演出都會和管弦樂團事先要求更多的排練時段,以求盡善盡美,因此鮮少有管弦樂團能配合,慕尼黑愛樂是唯一能夠與傑利畢達克持續合作的頂尖樂團,他自1979年起擔任該團的音樂總監,直至去世為止。
傑利畢達克是一位聲音的天才,他能夠在複雜交錯的樂團聲響中找到巧妙平衡的獨家秘方,再加上他對樂器音頻以及空間聲響的絕佳敏銳度,往往創造出令人難忘的音樂。本片的影像記錄顯示出巴倫波因與傑利畢達克兩人在音樂內容上的高度共識,一些相關報導也揭露了兩人對彼此音樂性的欽佩,共事的期間也相當愉快。管弦樂團的成員,在兩人樂思的相互影響之下,讓樂曲不再是按照公式般地演出而已,而是仔細地探究音符之外,更深層的意義。
鋼琴與樂團之間的緊密對話舒曼在1841年開始譜寫這首鋼琴協奏曲,一開始他想寫的是一首「為鋼琴與管弦樂團所譜寫的幻想曲」,是為了他的新婚妻子克拉拉所寫的。這首鋼琴協奏曲在1846年的1月1日進行首演,由克拉拉擔任獨奏者,然而萊比錫的聽眾們似乎對於這首協奏曲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或許是他們無法充份欣賞曲子裡的精妙之處,以及鋼琴與管弦樂團之間在樂句間的緊密銜接與對話。不過,在巴倫波因與傑利畢達克的演出裡,這項優點則是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也不是很能被接受,尤其在他的鋼琴家好友,當時是莫斯科音樂院院長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眼中更是如此,柴可夫斯基帶著這份剛完成的樂譜給魯賓斯坦私下看看,沒想到魯賓斯坦回覆他的竟然是「毫無價值,而且無法演奏」這樣負面的評語。而柴可夫斯基則堅持自己的想法,經由畢羅在美國的首演大獲成功之後,魯賓斯坦不僅向柴可夫斯基致歉,並且擔任這首曲子於1875年在俄國的首演,同樣地也獲得很熱烈的迴響。後世的愛樂者認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熱情、帶給人精神上的悸動,還有那迷人的旋律,讓它在今日成為史上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曲之一。
慕尼黑愛樂
慕尼黑愛樂在1893年成立,成立者是鋼琴製造商之子凱姆(Franz Kaim), 1979年2月,傑利畢達克首度指揮慕尼黑愛樂,而在同一年他就被聘為該團的音樂總監,他在布魯克納交響曲音樂會上的精彩表現,成為慕尼黑愛樂最重要的指標。
曲目:
■ 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 作品54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
■ 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作品23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片名 巴倫波因&傑利畢達克 - 黃金相遇 發行公司 極光音樂有限公司 發行日期 - 格式 DVD 片長 約81分鐘 片數/內容版本 1 類型 藝術/音樂表演 級別 普遍級 購買連結 https://tw.buy.yahoo.com/gdsale/-3574876.html?co_servername=f8d78e17f7fc866fd4c0547de27c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