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詳介 |
內容簡介:源出非洲,經海洋擴散人類的歷史就是「移動與定居」的歷史 宗教的衝突與共生/海洋與全球化/非洲的世界史新定位/百億人口的警訊…… 超越對立與紛爭的全新視野,探究人類未來應該前進的道路。 要釐清現代人面臨的問題,必須先對歷史提出質疑! 從人類踏出非洲開始,「歷史」經過無數次的「興亡」,現在正是人類史上彼此連結最為緊密的時代。儘管如此,世人依然無法杜絕某國獨占利益,也無法制止某些國家的傲慢;財富集中於部分人群,結構性貧困或差距仍隨處可見。事實上,不只有經濟問題,舉凡環境問題、異常氣候、暖化現象……等等,任何一項議題如今都已非一國可以單獨解決或迴避的——如今的我們正走向地球上的生命能否延續都成問題、風雨同舟的危機時代。 正因為身處這種危機時代,更應該以歷史知識的累積為基礎,尋求新的世界觀。在世界成為一個整體後,如何書寫全球化時代下的世界史?究竟,對於現代人所面臨的問題,「歷史」能夠給予我們什麼解答? ■源出非洲的蒙古人種與高加索人,如何選擇定居或走入海洋? 因為海洋擴散,世界版圖有了整合的機會,也帶來近世的各種問題。 一百八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首度離開東非大裂谷。歐美的古人類學研究者借用《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將此稱之為「源出非洲」,自此往歐亞大陸內部擴散。其中一支蒙古人種約於五萬年前抵達大洋洲、約於一萬年前抵達南美洲最南端,人類的擴散前線觸及遼闊的海洋,現存人類的「移動與定居」自此告一段落,換言之,海洋就此在人類史中正式登場。 後來,同樣源出非洲、往西移動的高加索人種遇到海洋選擇止步,但是往東移動的蒙古人種卻選擇走入海洋,為何會發生這樣的差異?這是因為蒙古人種在海洋的擴散發生於「溫海」,而高加索人種在海邊停步是因為碰到「冷海」——海水溫度的差異在人類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直到高加索人也加入海洋擴散的行列之後,陸域與海域的定居/移動定義開始分明,世界的樣貌也因此改變,進入殖民時代,海洋成為版圖擴張的途徑。原本海洋是自由的空間,無涉於領土觀念;因此,身為海域與陸域銜接點的港口城市,其重要性便不言可喻。 ■宗教一旦與政治掛勾,便容易引發權力支配的競逐。 以寬容的心包容各種不同的宗教,是否能有建設亞洲共同體的可能性?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為榮,並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義。然而,有時也會發生無限放大自己的價值觀,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甚至產生出優越感的情形,從而做出和正義背道而馳的行為。如果這樣的信仰與權力及財富相互結合,將會形成力量豐沛、具有排他性的人類集團,並躍上歷史的舞台。人類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戰爭史,以不同的宗教信仰為理由而發動的戰爭,實在是不可勝數。 在當今,整個世界以經濟活動為基礎進行著全球化。宗教和文化的藩籬漸失,一切都處於流動的狀態。而亞洲曾孕育出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等具有普遍性的宗教和思想,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這些宗教和思想傳播至各地,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多層次的文化基礎。以上這些嘗試,真的有可能成為形塑亞洲共同體的契機嗎? 在這之中遇到的難題是,一旦碰到爭奪資源這類國家利益,國族主義就可能抬頭;另外,當信仰的內容發生衝突時,宗教共同體就得面對最直接的危機。可見,宗教雖然有助於獲得統治權,但若是缺乏基本的凝聚力(連帶意識),則難以形成共同體。 ■從非洲看世界──經過奴隸貿易和殖民地統治, 對非洲脫貧的開發援助,是否仍帶有父權制的偏見? 從十五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數百年間,在全球中心不斷改變、新的世界秩序不斷建立的過程中,非洲一貫處在最邊緣的角落。有些時候,非洲是強權壓榨和統治的「目標」,奴隸貿易和殖民地統治完全是為了白人的利益,而否定了非洲人生存的價值;有時它又是外國出於善意和責任而援助的「對象」。開發援助則是為了幫助非洲脫貧,對非洲人伸出友誼之手。然而諷刺的是,看似天秤兩端的作為,都是把非洲社會和非洲人做為介入的對象進行「客體」化,而不是以幫助(有時則為統治)自己社會那般,做為「主體」來對待。 在今天的全球化世界結構中,非洲被賦予提供新的礦物資源的任務;從這個意義上,非洲並沒有跳脫出五百年來於世界史中一直扮演的角色。而我們必須從新的角度來看,非洲社會中固有的智慧和制度,不只是解決非洲問題的良方,對現代世界和人類的未來而言,也是筆珍貴的知識遺產。 ■如何重新認識「歷史」的繁榮與衰退?得出支撐人類前進的解答? 針對文明的「後續」,從內部與外部,多角度的切入。 回顧世界史可知,自從西歐於十八至十九世紀崛起以後,伴隨著所謂的「文明化」,野蠻與暴力、殺戮與破壞愈發激烈,規模日益擴大。其中的是非對錯究竟該如何解釋?孰輕孰重?而經過漫長歷史的發展,未來地球如何迎接「一百億人口」的時代?「海洋」對人類史的發展有多重要?「宗教」又為人類社會帶來了什麼?人類的起源地「非洲」會再度給我們什麼啟發?本書嘗試替「全人類」該走的道路給出提示。 本系列始終從東亞的視角出發,在超越地域限制、長時間的跨距下,建立全新觀看世界史的視野。因此需要跳出傳統的西方與東方視角,以多元的歷史主體為目標展開世界史的敘述。這是「來自日本的世界史」所持有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出建構「世界史學」的方案,從而超越本國史與外國史的思考,將目光投向世界。 ■《人類該往何處去》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本系列前面幾卷,已經從各種觀點看過海洋的功能。海洋的功能,無論是在地中海世界,還是在東印度公司主導的時代,其重要性都毋庸置疑。 在國別史的史觀強勢的時代,海洋的存在往往受到輕視,人們傾向於將海洋認定為國與國之間的阻礙。但今天,海洋被視為各地之間聯繫的手段,有時甚至被比喻為海洋高速公路,猶如一條廣大的帶狀區域,為各地建立關連性,其貢獻逐漸受到肯定。本卷最後再一次以「海洋」為主題,專章論述「海洋」對人類的意義,值得海島國家的讀者深入思考。 ■本書的啟示是: 如今世界各國依然在海洋劃分地盤,爭相確保資源與財富。這是非常陸域的思維方式。如何才能解決這種現代國家政治的匱乏?思考這道難題,重點在於從歷史上探討海洋對於人類的意義,並從中得到啟示。 在人類史上綿延不絕的「移動與定居」之中,陸域是著重於「定居」的歷史場景,海域是著重於「移動」的歷史場景。在〈主宰─從屬〉關係之中,同樣是人類的舞台,著重於「移動」的海域比陸域更為自由。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人類該往何處去:從源出非洲到海洋擴散,未來人類的歷史省思》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周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21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本書系由21卷構成——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著 03《草原王權的誕生》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著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07《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 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著 08《凱爾特.最初的歐洲》 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著 09《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著 10《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著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著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著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著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著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著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著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准教授)——著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著 21《人類該往何處去》 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森本公誠(東大寺長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陣內秀信(法政大學名譽教授)、隆納.托比(伊利諾大學教授)——著 目錄:【序】文/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 歷史的各種研究方法/本叢書的觀點與本書宗旨/往返於現在與過去的歷史/歷史知識的累積與重新解釋/近代歷史學中的「歷史性」與擴散問題/新的世界觀點與其挑戰 【第一章】世界史才剛開始──以發自日本的歷史意象為目標 文/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史 名為世界史的目標/從人類的立場看世界史/超越紛爭與對立的思想 ◎日本的兩個框架 發自日本西洋史學的「世界史」/西洋學的巨大貢獻與苦惱/「拿手絕活」東洋史/「中國史」真正的課題 ◎概括世界的研究方法 東西之間――中央歐亞史、伊斯蘭史、南亞史、東南亞史/成長中的新領域──南北美洲、太平洋、大洋洲、非洲 ◎開創源自日本的世界史 日本的能量與潛力/水平整合的世界史/人類史中的「現代」/實現綜合理解的下一步――世界史學的提案 【第二章】如何迎接「百億人口時代」──從人口看人類史 文/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歷史上的人口 漫長時光中的現在/人口留下什麼痕跡 ◎有文化的動物 人類誕生/生與死的原形/自我家畜化/潛在出生力之上升 ◎泛地球型動物的歷程 源出非洲與源出亞洲/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農耕之前的人口支撐力 ◎糧食開始生產 農耕開始/定居生活的功過/多元農耕文化/從人口密度看多樣化 ◎工業革命與人口轉換 由多產多死到少產少死/社會化的生與死 ◎吉德拉社會的人口變化 以生存為單位解釋的族群/傳統模式/近代化的影響/吉德拉的人口變化與其啟示 ◎日本的人口變化 一再重演的急增與停滯/日本的人口轉換/日本的人口變化透露的訊息 ◎現代的人口問題 人口增加的警訊/地區間的多樣性/人口紅利的恩惠/結語――地球的人口支撐力 【第三章】海洋對人類有何意義 文/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源出非洲」與蒙古人種的海洋擴散 人類的「移動」與「定居」/高加索人種與蒙古人種/蒙古人種的擴散/人類史中的「海」/蒙古人種走向太平洋/獨木舟的技術革新/高加索人種的擴散 ◎「溫海」與「冷海」 蒙古人種的海/「冷海」的屏障效果/舷外撐架的研發/從東南亞到印度洋/走進「冷海」所面臨的挑戰/大西洋的「溫海」 ◎印度洋海域世界的成立 兩個海域世界/印度洋與溼潤熱帶/印度洋的東西結合場所――馬拉巴爾/《厄立特利亞航行記》/胡椒與金銀幣的交換/「西船」與「東船」/「綠色阿拉伯」/同時代中國方面的史料/東西分明的界線 ◎「大海域世界」的形成與「文明圈帝國」 印度洋海域世界的拓展/「海洋的印度」與「陸地的印度」/室利佛逝帝國與馬六甲海峽/伊斯蘭、沙漠、海洋/「沙漠的船」與「海洋的船」/伊斯蘭帝國出現/波斯灣、席拉夫的繁榮/東西農耕「印度化」/穆斯林之海 ◎「西洋」高加索人種前進海洋 中國與葡萄牙的挑戰與回應/鄭和的南海遠征/由西出發的印度海路/歐洲列強進軍海域 ◎海洋技術革命與現代 蒸氣船問世/由點到面的統治轉換/歐洲人的擴散致使世界重創/「海=自由空間」的終結 【第四章】「宗教」為人類帶來了什麼? 文/森本公誠(東大寺長老) ◎前言 日本人喪失的宗教觀/與伊斯蘭的相遇/嘗試迴避「文明的衝突」/文明之間對話的意義 ◎世界史中的基督教信徒史 基督教內部存在的排除原理/追求寬容的漫長歷史 ◎日本近代史中的國家神道 廢佛毀釋運動/明治憲法下的神道/教育敕語的神聖化 ◎從聖武天皇來看「統治者的宗教」 建設律令國家/國家統治下的佛教/聖武天皇的政治/從儒教到佛教/建造盧舍那大佛/發現黃金的祥瑞之兆/聖武天皇的出家與讓位 ◎伊斯蘭的歷史與伊本.赫勒敦的分析 世界三大宗教的差異/穆罕默德的教團/伊斯蘭國家體制/伊斯蘭社會的變化/伊本.赫勒敦登場/伊本.赫勒敦的文明論/支配權力論 ◎今後的宗教 如何活用歷史認識/亞洲共同體的可能性 【第五章】「非洲」帶來的啟示 文/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 ◎前言 「排除非洲」的視線/從援助的觀點所產生的問題/人類的未來與非洲的潛力 ◎非洲的現況 絕望與希望的相剋/非洲的處方箋/成長的大陸/非洲支援競賽的真相/苦惱的大陸/肯亞――大選後爆發暴力事件/未改善的貧困與低度開發 ◎被扭曲的非洲圖式 非洲圖式/圖式的誕生/何謂「部落」/殖民地統治與部落對立/被製造對立的胡圖與圖西/國民國家與部落意識 ◎兩百年的負債、五百年的弊害 反對種族主義世界會議/蔑視的產生/奴隸貿易的真實情況/歐洲近代市民社會與黑奴/歐洲市民社會與非洲社會的奴隸化 ◎非洲社會的潛力 部落圖式與非洲的潛力/開放性的集團組成原理/修復社會秩序的潛力/非洲式裁決的實驗/結語――非洲的世界的建議/學術文庫版附記 【第六章】中近世轉換期的中華世界與日本──世界史中的日本 文/朝尾直弘(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中國在東亞的壓倒性地位 「東亞世界」與「中華世界」/何謂擁有共同的「古典」/《愚管抄》的歷史意識 ◎古代日本列島居民的矜持 倭人的自我表述/兩個天下――大陸和日本列島 ◎與明代交好的理念與狀態 中華和四夷/基於「禮」的互通友好/朝貢船的真實情況/冊封體制下的「官營貿易」 ◎明帝國的遺產 維護日、明的往來通道/敗於自力救濟的倭寇/「警固」與倭寇/官營貿易的遺緒/幕藩體制成立時的海外局勢/再探「鎖國」 【第七章】向繁榮與衰退的歷史學習──今後的世界與日本 文/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隆納.托比(伊利諾大學名譽教授) ◎重新審視「人類的歷史」 歷史性事件與「人們的觀感」/對伊斯蘭社會的看法 ◎世界中的日本 國際社會的相對化/歐洲與亞洲的決定性差異/歷史景觀面臨的危機/從高度成長和泡沫經濟崩壞中學到的教訓/經濟成長與文化相互連結的時代/轉型為培育文化的社會/逐漸消失的田園景色與保存都市風景/首都東京的特殊性 ◎由繁榮的歷史中學到的事 從資源型繁榮轉型到製造業/日本的飲食文化/都市裡消失的氣味、黑暗與聲音/支撐日本今後的「政治力」 .參考文獻 |
書名 | 人類該往何處去 |
---|---|
作者 | 大塚柳太郎,應地利明,森本公誠,松田素二,朝尾直弘,福井憲彥,杉山正明,陣內秀信,隆納.托比 |
分類 | 史地 |
出版社 | 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 | 2019-09-25 |
語言 | 繁體中文 |
ISBN | 9789578654761 |
購買連結 | https://tw.buy.yahoo.com/gdsale/A1390177-8592014.html?co_servername=f8d78e17f7fc866fd4c0547de27c5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