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詳介 |
內容簡介:◆本書榮獲2015年美國圖書館學會《選書》「傑出學術著作」獎。養兒育女真有個萬用的法則嗎? 本書從生育、養育、教育談到遊戲、工作, 以古希臘、埃及到今日歐美、非洲、東南亞、台灣等兩千筆案例, 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孩子的價值、為人父母的意義。 蘭西把我們從深受束縛與文化限制的童年概念中解放出來……他讓我們得以對當今的中產階級兒童置身其中的那種壓力過大、安排過度而且商業化過頭的世界想像出不同的選項。 ——明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著有《哈克的木筏:美國童年史》 當非洲孩童在工廠賺錢與在街頭討生活,歐美孩童卻處於完美的萬聖節裝扮與過度營養之中。在這極端的兩個世界裡,一邊擁有太少的童年,另一邊卻有太多的童年,那一種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狀況?好壞真有絕對標準? ◆兒童是寶貴、天真而且異常可愛的小天使 如何看待孩童深受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在今日世界大部分地區裡,看待孩童的方式都與現在的我們所熟悉的不同。大多時候,他們不是小天使,而被視為私人財產或是沒有用處的累贅,直到他們成長為有用的人,或被社群接納。 ◆對兒童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 今日為了孩子,從萬聖節的可愛裝扮到童書繪本的教案步驟,家長都全心投入。但在不久前,萬聖節還帶有讓孩子走出家門去試膽的用意。而比起引導學習,主動觀察更是動物與人類社會的主流。在許多社群中,透過學習與考驗,才能使孩子成為被族人接受的一員。但今日我們安排好所有的一切,孩子依據教案或是家長提出的模式去學習、玩耍。嬰兒在一出生時即被家人接納,看似過著更輕鬆、快樂的生活,卻是剝奪了他們為求生存而發展的觀察力、主動性、社會化能力。於是,當今日家長抱怨孩子長大後沒有責任感,啃老族日增時,或許該反思的是大人對待孩子的方式,那不一定是極端的過度保護,而是原本眾人以為好的教養方法。 ◆我們處在「怪異」社會發展出來的教養方式中 作者從古埃及、希臘羅馬到今日的歐美、非洲、大洋洲、台灣等數千筆資料歸納出,人類看待、教養孩童的那些看似不太「正常」的方法,像是老人至上、或不把幼兒當人看,才是「普遍的模式」。今日以歐美為中心的「怪異」社會發展出許多教育方式與心理學、教育學理論,試圖把孩子養得更好。不過這些百年來發展出的教養方法,在歷史上僅占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卻成為今日親職教養的主流,其實它們需要不斷反思與驗證,而且也不見得正確。 ◆懷疑自己的教養方法前,先看看大多數人類都怎麼做…… 當我們把養兒育女視為父母的責任時,不妨看看其他社會,你會發現有些地區親友照顧小孩的時間遠比父母還多。本書的人類學案例,足以否決許多看似全人類通用的學說,提供更全面的視角,使目前心理學、教育理論獨霸的現象得到一些平衡。下次對自己的教養與看待孩子的方式產生質疑時,或許,不必急著懷疑自己沒有盡到作父母的責任,因為大多數人類都不是這樣。 【強力推薦】 石易平/輔仁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梁莉芳/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懷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 番紅花/作家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羅永清/荷蘭萊登大學文化人類學暨社會發展研究所博士,屏東大學原住民族健康休閒與文化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專家好評】 這可能是新手父母唯一需要的一本書。 ——《紐約時報》 終於有像本書這樣豐富充實的著作,能夠讓教養的文化詮釋,跳脫對特定國家民族的刻板印象文化論,也跳脫西方主導的兒童心理發展認知知識體系,深描在地的風土民情,讓我們從多元的生活背景,理解如何養育孩子這件人生大事。 ——石易平,輔仁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大衛.蘭西告訴我們兒童的概念是文化的產物,沒有一種教養腳本與實作,可以放諸四海皆準。這本書,寫給想從學術視角探究「童年」的讀者,或是正為養孩子焦慮的(準)父母,當然也給想破除教養專家崇拜的每一個人。 ——梁莉芳,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書作者大衛.蘭西的龐然鉅構提供了廣闊的視野,遠遠超越了之前的導論作品,為關心童年命運的讀者提供了無數的田野例證。 ——杜明城,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是一個百科全書,從泛文化的角度可以破除我們的迷思,可以提供我們許多的創意,身為父母,其實需要創意與留意,才有愛的基礎,本書值得參考。 ——羅永清,荷蘭萊登大學文化人類學暨社會發展研究所博士,現為屏東大學原住民族健康休閒與文化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蘭西把他對於跨文化童年領域的廣博知識交織成一系列發人深省的文章,捕捉了兒童在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經驗。對於想要更加明白認識自我和別人的父母與決策人士而言也非常值得注意。 ——蓋絲金斯,東北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 在這部帶有驚人洞見與高度重要性的著作裡,蘭西把我們從深受束縛與文化限制的童年概念中解放出來,呈現兒童發展所採取的各種極度不同的型態。他讓我們得以對當今的中產階級兒童置身其中的那種壓力過大、安排過度而且商業化過頭的世界想像出不同的選項。 ——明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著有《哈克的木筏:美國童年史》 只要是關心兒童的人(實際上,只要是任何一個想要瞭解自己的生活與現代社會的人),都不該錯過這本書。 ——費斯克,洛杉磯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暨文化、大腦與發展中心主任 這部著作極度細膩,以優美的文筆詳盡記述了兒童的生活、成人賦予童年的意義、童年之所以如此多樣化的原因,以及賦予兒童的責任與期望為什麼會如此不同。 ——蒙格瑪麗,公開大學童年研究高級講師,美國民族學家 《童年人類學》讀來充滿樂趣,論述平衡,明晰易懂,充滿教益又引人入勝。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任何一個對童年的主題感興趣的人。 ——柯卡克,任教於萊斯布里奇大學 在一個和我們非常不同的文化裡,身為兒童是什麼模樣?身為父母是什麼模樣?蘭西這部引人入勝的著作,對於任何一個認為兒童只有一種正確養育方式的人士而言,都是不容錯過的讀物。 ——哈里斯,著有《教養的迷思》與《基因或教養》 《童年人類學》會是課堂上的一部珍貴教材,讓學生接觸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童年。此外,這本書對於研究童年的學者也會是一部極佳的參考書,不論是人類學領域以內還是以外的學者。 ——米菡,華盛頓州立大學人類學副教授 我想不到另外還有哪一部著作能夠同時展現如此的深度與廣度。 ——博克,加州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 我如果只能為兒童心理學的學生指定一本指定讀物,那麼必定是這一本。這部著作打開了我們極度狹隘的眼界,讓我們得以看見童年的多種可能性。 ——格雷,波士頓學院研究教授 目錄:序1 兒童來自何處? 2 兒童的價值 3 生育決定 4 全村協力 5 學會懂事 6 彈珠與道德 7 雜務課程 8 不上不下 9 馴養自主學習者 10 太少童年?還是太多? 中外文對照及索引 本書參考書目 各章資料出處 |
書名 | 童年人類學(上下冊) |
---|---|
作者 | 大衛.蘭西 |
分類 | 親子教養 |
出版社 | 貓頭鷹 |
出版日期 | 2017-10-03 |
語言 | 繁體中文 |
ISBN | 9789862623343 |
購買連結 | https://tw.buy.yahoo.com/gdsale/YK1438S-8103882.html?co_servername=f8d78e17f7fc866fd4c0547de27c5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