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探討的,是歷史與人性。 歷史有如大江大河,經歷了秦漢的汪洋浩瀚之後,在漢末急轉直下,進入了「歷史的三峽」(唐德剛語)。在這個時代,通貨膨脹、司法黑暗、官員腐敗、瘟疫橫行、兵連禍結。要麼吃人,要麼被人吃。每一個人都是這齣慘劇的領銜主演,這裡不提供觀眾席。 司馬懿毫無思想準備地猝然降臨在這個亂世,他必須正視放棄靈魂抑或放棄生命的殘酷抉擇,必須直面吃人抑或被吃的血腥歧途。 在這命運的十字路口,本時代最優秀的兩個人物──司馬懿和諸葛亮作出了不同的選擇。 諸葛亮一生力矯時弊,以正道自勉、以公德為先,最後個人的事業以失敗告終,留下千古遺恨; 司馬懿一生順應時勢,以權謀求存、以私德立身,最後個人的事業以喜劇收場,為子孫開創大晉江山。 但是,如果把歷史的時間軸拉伸,則可以發現:諸葛亮生前失敗,卻青史留芳;司馬懿生前成功,卻敗在了後人心中。成敗異勢,冥冥中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操控一切? 這就是人性之下的歷史。 相比起歷史的滾滾洪流,也許人性細緻而微觀的蛻變更能吸引人。 沒有誰生來就老謀深算,即便被民國怪才李宗吾奉為一代「厚黑宗師」的司馬懿也不例外。恰恰與後世「厚黑宗師」的刻板印象相反,司馬懿與我們一樣,也曾是個充滿朝氣與理想的青年。他出生在世風日下的七○年代末,在迷茫與兵荒馬亂中跨世紀,在曹操、曹丕、曹叡三個極難伺候的老闆手下打工,通過不懈的隱忍與奮鬥,最終成就了無冕之王的偉業。 細細觀察司馬懿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從稚嫩而鋒芒畢露到老辣而重劍無鋒的整個轉變。活了七十多年,他終於完全適應了黑暗的社會,如魚得水,樂在其中。 然而,司馬懿成功之日,也正是他被醬缸文化染透之時。 這就是歷史之中的人性。 司馬懿唯一的傳記是唐朝官修正史《晉書‧宣帝紀》。但是由於編纂者好奇談、喜怪誕,且所據史料或為司馬氏篡改、或因為尊者諱而曲筆,〈宣帝紀〉可信程度不可高估。 本書以《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以及南北朝的八書二史為據,參之以《華陽國志》以及《七家後漢書》等漢魏晉史料的後人輯佚本,稽考?沉出一代梟雄司馬懿的傳奇人生。幾個歷史公案,參考了陳寅恪、唐長孺、周一良、田餘慶、方詩銘、方北辰等大師、先生的成果,或隨文作了說明,或因出於敘事完整性的考慮而未在文中說明,不敢掠美,在此一併致謝。 語言風格,嘗試融會好玩抓人的網路語言與簡白耐讀的史話類讀物之長,力求表達生動而清楚。效果如何,要請讀者檢驗。 本書一定限度採用了小說筆法。所謂小說筆法,乃是對歷史中當事人的處境與遭遇作最大程度的體認,以當事人眼界為視角,設身處地地體驗每個人所面臨的歷史局部,從而拼綴出一個完整而依稀的歷史形象來。譬如擒殺孟達,曹叡得到的訊息是什麼,諸葛亮的出發點是什麼,孟達的處境是什麼,司馬懿的算盤又是什麼,分別予以同情的描寫,從而呈現一個完整的事件。 柯林烏(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在《歷史的理念》(The Idea of History)中云:「歷史乃是過去在心靈中的重演。」還原歷史之所以可能,小說筆法之所以可採,原因正在於此。 總之,本書本著信者傳信、疑者析疑、大關節一準正史、小細節吸收考古與社會史最新研究成果的原則,力圖以司馬懿為導遊、為您全景式展現漢末三國近百年波譎雲詭的真實歷史。 是為後記。 |